發布時間:2022年1月19日
祝酒碰杯的由來有很多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祝酒碰杯的習俗是起源于古希臘。傳說古代希臘人在宴會飲酒的時候突然注意到這樣一件事,在眾人舉杯喝酒之時,在人的面部五官中,鼻子能夠嗅到酒散發的香味,眼睛能夠看到酒的顏色,舌頭能夠品嘗到酒的味道,而只有耳朵,什么享受都沒有。這該怎么辦呢?有一個聰明的希臘人就想出一個辦法,在喝酒之前,把手中的杯子互相碰一下,這樣發出的清脆響聲就可以傳到耳朵中,讓耳朵和其他器官一樣,也能享受到喝酒的樂趣,這是祝酒碰杯起源的一種說法。
第二種是在古希臘時期,各個小國家之間經常彼此征戰,到最后由于種種原因分不出勝負的時候,雙方首領不得不坐到一起用談判來解決爭端,而談判儀式往往都會有酒宴。在這種酒宴上,由于雙方的身份仍是敵對的,在一起喝酒都怕對方在酒中動手腳,所以談判雙方的首領為了表明自己沒有在酒中下毒,在喝酒以前,就會端起酒杯舉到一起互相碰一下酒杯,這樣自己杯中的酒就會濺人對方的酒杯里,以此來告訴對方酒中絕對沒有下毒,盡可放心飲用。這種固定的禮儀,完全是出于安全方面的考慮。但是在外人看來,兩位首領的酒杯僅僅是相互碰了一下,以為這是表示友好的一種行為,于是也就逐漸流傳了下來。
第三種說法是,喝酒碰杯起源于古羅馬。古羅馬崇尚武功,國內常常開展“角力”競技比賽。在比賽之前選手們習慣飲酒,表示勉勵之意由于酒是事先準備好的,有些選手心術不正,就收買一些人在對手喝的酒中加入毒藥,想要以此來操縱比賽結果。為了防止這種現象的出現,人們便想出了一種防范的方法,即在角力比賽開始前,比賽雙方各將自己杯中的酒向對方的酒杯中倒入一些,以此表示自己的光明正大,沒有在酒中動手腳,就這樣,喝酒之前碰杯便逐漸發展成為一種禮儀。
第四種說法是祝酒碰杯是起源于愛爾蘭,“干杯”這個詞在16世紀的愛爾蘭原是烤面包的意思。當時在愛爾蘭,由于釀造技術的不發達,酒味特別濃烈以及酒中含有一些雜質,所以當時的人們就把一片烤面包放入酒中,以此來改善酒的味道以及除去酒中的雜質。直到18世紀,“干杯”這個詞才有了今天的含義,并且發展成為祝酒時的固定形式。干杯時人們往往還要相互碰杯,據說碰杯時發出的響聲和教堂敲鐘的聲音是一個意思,都可以驅散附近的惡魔。
祝酒碰杯還有一種心理上的說法,在古時代人們喝酒時,總是用右手執杯,將胳膊伸直與肩齊平,這可以向對方表示祝酒者腰間沒有暗藏武器,是一種友好的表現。其實在酒宴上,披此祝酒可以讓酒宴的氣氛比以往熱烈很多。通過加上碰杯這個環節,一種悅耳的聲音在可以增加你的聽覺享受以外也是一種彼此表示友好祝福的暗示。你通過祝酒和別人發生了肢體上的接觸,當酒杯碰在一起的時候,人們也象征性地“擁抱”了。從某種意義上說,酒有了人回歸一個完整的聯系的含義。